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
 
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发改产业[2017]19号
食品工业是“为耕者谋利、为食者造福”的传统民生产业,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。当前,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,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在关键期,小康社会建设处在决胜阶段,为贯彻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发展理念,落实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》,加快食品行业发展,推动食品工业转型升级,满足城乡居民安全、多样、健康、营养、方便的食品消费需求,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、农村发展,培育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,现提出“十三五”期间食品工业发展意见。
现状与形势 食品工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:一是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与人民群众期望尚存差距。源头污染问题突出,部分食用农产品存在超标使用农兽药和滥用添加剂现象,食品冷链物流建设滞后,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,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。二是高品质食品有效供给不足。随着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,消费者对食品的方便性、营养化和安全水平更加关注,但高品质食品供应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,难以很好适应消费变化,消费者信赖的自主知名品牌不多。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。食品工业基础研究薄弱,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,加工技术储备不足。重大技术和高端装备依赖进口,自主研发水平较低。四是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。部分行业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不高,部分产品单位能耗、水耗和污染物排放仍然较高,节能减排压力加大。
今后一个时期,食品工业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。从国际上看,世界经济复苏乏力,食品跨国集团加快全球布局,不断提升核心竞争能力,对我国食品产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和挑战。另一方面,随着“一带一路”战略的深入推进,以及各种国际贸易协定的签订,对外投资环境不断改善,有利于我国食品企业加快实施“走出去”战略。从国内来看,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,一方面增长预期放缓,人力、土地、环境资源保护等综合成本不断上升,食品工业保持高速发展难度加大。另一方面,食品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,随着消费结构升级,消费者对食品的营养与健康要求更高,品牌意识不断增强,食品工业发展模式将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。
优化产品结构:积极推进传统主食及中式菜肴工业化、规模化生产,深入发掘地方特色食品和中华传统食品。开展食品健康功效评价,加快发展婴幼儿配方食品、老年食品和满足特定人群需求的功能性食品,支持发展养生保健食品,研究开发功能性蛋白、功能性膳食纤维、功能性糖原、功能性油脂、益生菌类、生物活性肽等保健和健康食品,并开展应用示范。
完善产业组织体系:支持大型企业做优做强,鼓励企业兼并重组,建立海外原料和加工基地,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食品工业企业集团;引导中小型企业做优做精,鼓励小型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设备,形成大型骨干企业支撑力强、中小型企业特色鲜明的协调发展格局。
优化区域布局:推动东部地区食品工业加快转型升级,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,更好满足食品消费升级需求。鼓励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,巩固食品工业支柱产业地位。支持东北地区食品工业发展,大力发展绿色优质食品,打造成为支持新一轮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支柱产业。